熱門部落格連結

我的博客來馬上到博客來購物 我的通路王加入通路王

2012年9月6日 星期四

和新井一二三一起讀日文:你所不知道的日本名詞故事(扉頁題字紀念版)

和新井一二三一起讀日文:你所不知道的日本名詞故事(扉頁題字紀念版)和新井一二三一起讀日文:你所不知道的日本名詞故事(扉頁題字紀念版)※點我購買※

和新井一二三一起讀日文:你所不知道的日本名詞故事(扉頁題字紀念版)※點我購買※

日本名詞,躲著味道。
  玉子,春雨,蕎麥,牡丹肉……
  可愛優雅的外表下,是樸實的味覺。   日本名詞,收納異國情調。
  露西亞,彷彿流轉魚子醬光澤。
  南蠻,傳現當年紅毛人的霸氣。
  日本名詞,統整群體的憂愁。
  就活,婚活,終活;福島,在日,風評被害……
  社會現象與災難被語言理解,人心只能循規前進?
  那些左右議題的人名,就是名詞。
  (木尾)原一騎,上野千鶴子,孫正義,山口百惠,
  他們各自代表了一個時代,幾種信念。
  漢字中夾雜著平假名與片假名,留下了想像空間,形成獨特美感。
  曖昧又美麗的語感,即是日文的魅力。
  暫別中文的世界,新井一二三回到自己的母語裡悠遊,
  新井一二三的快活,在字裡行間不時俏皮輕鬆的呈現。她說:
  歡迎你參加新井一二三日文旅行團。
  現在,我們就往日文的知識和感官世界出發啦!
作者簡介
新井一二三
  日本東京人。她用中文創作,寫和台灣時差一小時的日本種種。寫土生土長的東京家鄉,寫一切可愛的日本人。她用母語日文創作,寫對中文著迷,好像談戀愛。寫和中文生活的魅力無窮。她開始中文教學,要把對中文的熱情,繼續發揚起來。她喜歡台灣,每來一次就更愛台灣一次。
  大學期間以公費到中國大陸留學兩年,期間遊走雲南、東北、蒙古、海南島等各地,回到日本擔任「朝日新聞」記者,後移民加拿大,在約克大學、懷爾遜理工學院修習政治學與新聞學,並開始用英文寫作。1994年到香港,任職「亞洲週刊」中文特派員,同時在「星島日報」、「蘋果日報」、「明報」發表散文及小說。她的《獨立,從一個人旅行開始》在中國出版後,引起學子的閱讀熱,2012年3月赴北京大學與上海復旦大學演講,受到熱烈迴響。中國媒體說:用中文寫作的新井一二三,是中國與日本之間的文化橋樑。她目前在日本明治大學任教。專欄散見台灣自由時報、國語日報、中國時報、聯合報等各大媒體。
目錄

壹 味覺的迷宮誤會造成美感
日式拉麵的台灣因緣
地名,開啟美味的連結
尋羊記
誰的料理才地道?
菜單上的狐狸
哎呀,你真出世了!
失去了食慾的社會
一定勝利!
東京荷爾蒙
B級美味
麻油啦!日本人對美乃滋的放肆
貳 島國地圖「南蠻」是指台灣?
魚子醬與羅宋湯
「在日」不等於日本人
331之後, FUKUSHIMA
斜視的世界
和製義大利語
任何兩地間,都可以拉一條線連結
參 男男女女社會自由化時代
兩性的無性化
隨時代變化的語感
你在何處,又要往何處去
不自由的日文稱代詞
感情有多深,這一天知道
肆 這些事,那些人虎面人運動
誰掌握了日本女性主義風向球?
何來單一民族國家
追溯那一年的時光
我們這一代美魔女
伍  人生交叉點問侯如樹葉般飄至
「鐵」是怎樣煉成的
酷的人,不考慮酷不酷,所以酷
從日本式到混合式
震災後副產品
出於憐憫的保密,違法


編輯推薦文
和新井一二三一起讀日文的好時光
  和新井一二三一起讀中文,我們嘗到中文裡的異國味;和新井一二三一起讀日本名詞,我們嘗到日文裡的台灣味。繁體漢字在日文中以優美姿態展現,平假名與片假名的曖昧讓我們對日文充滿想像,兩者結合得恰到好處,就像一碗拉麵,缺了筍乾缺了叉燒或缺了溏心蛋,就是會不對味。
  我們愛日文,愛日本名詞,愛的就是那熟悉中帶著神秘感的味。
  新井一二三帶著我們跳入日文的海洋,為我們撿拾令她眼睛為之一亮的名詞珠貝:「狐蕎麥狸烏龍」,「春雨櫻肉蒲鉾天滓」……這些在菜單中讓人費疑猜的名詞,背後都有故事;「終活、就活、婚活」,「風評被害、在日、福島」……這些名詞的背面,集結了日本人生活中的苦悶;「南京玉簾、葉書」……文化的日本、情義的日本,隱身在字詞中……前幾日我真的在NHK上看到去京都下鴨神社散步的遊客,在樹葉的背面寫下給友人的問候,並且貼上郵票,如明信片般寄給友人,此即「葉書」啊!
  還有那些「人」的故事,讓我醉心。曾上過紅白歌合戰、拍過侯孝賢珈琲時光的一青窈,她和台灣的淵源,是另一部真實「多桑」電影。「在日」的孫正義、王貞治與塚公平,他們突破種族情結的奮鬥歷程,彷如看見「不夜城」電影中日本社會意識中的冷灰。
  和新井一二三一起讀日文的好時光,使我想起多年前那努力讀著日文的兩年歲月,那時遇見一個又一個美麗漢字名詞的驚喜感,如同現在我讀新井的名詞故事,「一目惚□」。或許是該把日文再撿回來好好讀了,讓更多驚喜充填心中吶。
文◎d小調
作者序
中文和日文之間

  自從開始學中文,已過了三十多個春秋了。這些年,我都一會兒講日文,一會兒說中文,有時也講講英語,蝙蝠一般地過來的。生活在語言和語言之間,感覺既自在又舒服。好比是擁有一套房子以外,還佔到一樣大的陽台,另外也有游泳池似的,生命中的空間就比原先大了很多。
  如今凡是電腦化,取得資訊很方便,連外語都只要按一次鍵兒,就能夠自動翻譯過來了。於是國家和國家之間,社會和社會之間,語言和語言之間,溝通變得比以前順利了嗎?由我看來並不見得。不知為何,通訊發達的結果,人們往往變得更頑固。也許他們覺得,在這資訊大海中,若不要溺水的話,就非僅僅抓住自己的一套不可。然而,那樣做的結果,倒會使自己越來越沈。若想在水裡幸存,其實首先就得放鬆下來,讓自己浮在水面上才行的。
  我跟台灣大田出版社的合作,也已有十多個春秋了。 這竟然是第二十本書,難怪當初還吃奶的小朋友,現在是身高一米八的棒球隊員了。多數書籍是報紙雜誌的專欄結集的。也有一些是通過跟莊老總討論,先決定主題後執筆的。例如《獨立,從一個人旅行開始》,大陸年輕讀者對它的反應很好,因為他們正在經歷著自由旅行被開放後的第一次全民性旅行熱潮。有一本《台灣為何教我哭?》是專門談寶島的。幸虧美麗島讀者的反應不錯,讓作者嘗到如願以償的滿足感。另有幾本是介紹日本圖書的,如《讀日派》《我和閱讀談戀愛》《可愛日本人》等,個別文章引起編輯的注意,催生了中文版問世。
  這次是我聽從莊老總的提示,以「名詞的故事」為暫定書名,花一年多時間,一篇一篇寫下來的。文章分別發表在台灣《自由時報》、《中國時報》、《聯合報》、大陸《萬象月刊》、《信睿月刊》、《暸望東方週刊》等刊物上。期間發生了前所未聞的東日本大地震和海嘯以及核電站事故,我的書寫,也一方面多起來了記錄性文章。但是,另一方面,無論周遭環境多麼喧嘩,我都在電腦前邊一坐了下來就跳進清靜的思索空間裡去,繼續埋頭寫作了「名詞」系列的文章。
  老總最初的意圖,大概是要我多寫關於日文新詞的故事。我這方面,倒是天生的牛脾氣發作,從新舊不一的詞兒切入,爾後仙遊於日文世界,感覺滿舒服,好比在澳門橢圓型游泳池的水面上仰面朝天浮著曬太陽。
  一套語言猶如一個大海或說宇宙。這些年,我都注意中文多於注意日文。可是,一旦開始注意日文裡的詞彙以後,我馬上發覺,個中的故事也實在很多,不勝枚舉,根本數不清,就是中文所說的恆河沙數了。
  在台灣,學日語的人相當多。同時在台灣,亦存在著日文學習的代溝問題。日據時代末期,所謂皇民化時期念書的一代人,曾被灌輸了軍國時代的日文。結果,他們很多人會說非常流利的日文,然而戰後沒有機會「更新」的緣故吧,詞彙和觀念等有時出現跟當代日文嚴重脫節的現象。他們的孩子是戒嚴時期受國民黨的黨國教育長大的一代人,學過日文的人似乎很少,導致了父母一輩的溝通有所困難。解嚴後,尤其是一九九0年代末哈日風刮起來之後,年輕一代台灣人重新開始了學日文。他們的老師往往是祖父母一代的台灣人,但是學習成果上,兩代的差距相當大。年輕一代是出於興趣自願學習的,並不是被誰強迫、被灌輸,結果經常留在愛好的水平線上,很難達到爺爺奶奶斷然說「我是比現在的日本年輕人還要地道的日本人呢」的高水準。於是我們不能不發覺,外語學習和政治環境之間有特別敏感的關係。學不會一門外語或許比非得學會幸福得多。
  話是那麼說,台灣很多年輕人對日文有好感,我還是覺得非常高興。他們看漢字裡夾雜的平假名、片假名說:似乎留下了想像的空間,有獨特的美感。同樣以中文為母語的大陸朋友則說:假名製造成不確定的感覺,令人不舒服。由他看來,假名永遠是假的。於是我估計,美與不美,大概都在觀察者的眼睛裡吧。就像中文所說的情人眼裡出西施。日本人所說的麻子也看成酒窩。不過,愛上一個人,有可能就是從她酒窩開始。那麼,多點瞭解別人的語言,說不定能增加地球上的好感和愛心,為促進世界和平做出貢獻。
  幸虧如今的世界處於後帝國主義時代。沒人迫使你學外語。若有,也至多是父母或老師,而不是殖民統治者了。我自己就是純粹出於嗜好,學中文學到今天今日的。而日文呢,又是我想甩都甩不掉的母語,可以說是生命中無法割開的一部分。
  這本書最後問世時候的標題是《和新井一二三一起讀日文:你所不知道的日本名詞故事》。我很高興能夠當上帶領中文讀者們走走日文世界的文字導遊。學外語,最難也最重要的環節是,掌握一個個詞兒的語感,乃辭典裡解釋語義的幾個字經常不易表達的。為了說明一個詞兒的語感,有時候需要一篇文章。希望這本書能讓你摸到一些日本名詞的質感,甚至讓你聞到嘗到幾個日本名詞的味道。你知道嗎?學語言的樂趣,既是知識性的又是感官上的。
  歡迎你參加新井一二三日文旅行團。現在,我們就往日文的知識和感官世界出發啦!
內文1「春雨」與「玉子豆腐」

中文的「粉絲」,到了日文裡就翻身為「春雨」。

美吧?

不過,把「綠豆粉絲」稱起「綠豆春雨」來,則有點傻了。

中菜「螞蟻上樹」,日本人叫做「麻婆春雨」,難免有化外的味道。

川菜較晚才傳播到日本來。東瀛人熟悉的四川料理也只有「麻婆豆腐」而已。凡是辛辣味道的東西,日本人都稱為「麻婆××」的。例如,把「魚香茄子」叫做「麻婆茄子」。

優雅的「春雨」跟俗氣的「麻婆」結合在一起,喚起來的想像也怪裡怪氣。好在日本人始終不知道中文「麻婆」是甚麼意思。

中文的「蛋」,到了日文裡是「卵」。

有點怪。

在日本,「卵」也寫成「玉子」,兩者的讀音完全一樣,均為「tamago」。日語的「tama」指著球型的東西。東京地名「多摩」、「多磨」也都念成「tama」。

「玉」字在日文裡頭,基本上是「球」的意思。日本人跟西方人一樣,知道翡翠,卻不懂得欣賞「玉石」。因此,日本人看到「玉」字,也不會想到寶石。首先聯想到的一般很不雅,也就是「蛋」了。

「玉子」的語感,對日本人來說稍微滑稽,至多可愛,但是絕不可能優美。所以,菜名「玉子豆腐」,由日本人看來也就是「雞蛋豆腐」,平淡得很。

沒想到,從中文角度看「玉子豆腐」這名稱,會喚起很不一樣的想像來。

我有一次看香港張小嫻在專欄裡寫到「玉子豆腐」。她眼裡出的果然是跟玉石一樣滑亮、陰涼、高貴的舶來美味。居住於亞熱帶的中文女作家喜歡喝冷牛奶、吃「玉子豆腐」,顯然對滑潤、涼爽的口感情有獨鐘,連化外之地傳來的家常便飯,都想像成傳說中的醍醐。

日文跟中文之間,有時存在誤會造成的美感。

就活、婚活、終活

日本的大學生,一年級同學和三年級同學有完全不同的外表。剛剛入學的新生,終於擺脫了多年來的升學壓力,忽然擁有一輩子最高的自由度,非好好享受不可,於是紛紛去澀谷、原宿買時裝,也去流行美容院弄頭髮,要表現出與眾不同的個性來,人人都像是娛樂圈新人的樣子。然而,過兩年上了三年級,大家都染回黑頭髮,個個都穿上黑色西服套裝,也帶著黑色公事包。「難道已經上班了?」「不是啊。在『就活』!」

「就活」是「就職活動」的簡稱。日本的大學生,一般來說三年級的下半年就開始搞「就活」的。首先在網路上尋找合意的公司,然後登記參加「採用說明會」,跟著是學力測驗了,唯獨通過了筆試的人才被邀請來面談,也不止是一次兩次,往往得通過好幾層的面談以後方能得到一份工作。整個過程最短也需要半年,有時要持續一年半或更長時間。假使中途遭到了拒絕,又得從頭開始了。

這個雙六棋盤,到底甚麼時候能「和」,除了靠個人能力和運氣之外,還得靠經濟景氣等外在因素。遇上了蕭條,連最優秀的學生都很難達到面談階段。好不容易贏得了面談機會,絕不想由於外表不佳而被嫌棄,於是大家都穿上最標準的「就活套裝」,帶上最正派的「就活包」。結果,每人都顯得一模一樣,根本沒個性可說。新生時期對個性的熱烈追求究竟丟到哪裡去了?

最初網路上登記的時候,要交出電子entry sheet(登記單),如果寫得不好,連參加「採用說明會」的權利都得不到的。有些人寫了幾十次都沒有結果。因而出現了「就活補習班」,教教大學生怎麼寫有魅力的登記單。當然是收費的,搞不好還要騙錢的。

以前,日本大學生是上了四年級以後慢慢開始找工作的。直到一九九〇年左右,大學生在同齡人口中佔的比率相對少,日本的經濟景氣又長期不差。為數不多的精英分子在景氣好的社會裡找份工作,成功率自然會很高。可是,現在,超過一半的高中畢業生都上大學,使得學士文憑失去了「物以稀為貴」的價值。同時,日本經濟一直面對著困難。換句話說,人才供應越來越多,人才需求倒越來越少。難怪,今天的大學生要早早開始找工作。


和新井一二三一起讀日文:你所不知道的日本名詞故事(扉頁題字紀念版)※點我購買※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