熱門部落格連結

我的博客來馬上到博客來購物 我的通路王加入通路王

2012年9月19日 星期三

抱願,不抱怨(限量親筆簽名版)

抱願,不抱怨(限量親筆簽名版)抱願,不抱怨(限量親筆簽名版)※點我購買※

抱願,不抱怨(限量親筆簽名版)※點我購買※

★★此版本為果東法師在扉頁親自簽名,限量珍藏書!★★
  有一種人生,懷抱願心而來
  當任務圓滿而要離開的那天,沒有牽掛,自在無礙。
  正面而行的人生,有著無限的力量、可能、成就
  果東法師邀你一起「心想願成」!
  「知識的迷戀,文學藝術的迷戀,可能忽略生活周邊的大小事,
  是我修行得不夠徹底吧。
  因此對六祖的劈柴洗米,沒有多言大話,知道要合掌恭敬。
  一直記得果東師父簡短的『喝茶』,也要合掌恭敬。」--美學大師,蔣勳
  ★ 謹以此書感念聖嚴法師推行「心靈環保」20週年!
  全人類的心靈提昇運動,乃至不管有沒有宗教信仰,你我都可一同分享。
  ★ 法鼓山方丈果東法師第一本著作,教你如何調心轉念;溫暖通透談生死!
  果東法師在擔任方丈和尚之前,曾長期擔任法鼓山助念團輔導法師,關懷、安慰、陪伴並開解了許多面臨生死別離的個人與家庭;《抱願,不抱怨》一書,果東法師特別分享對於生死的體悟,對於往生者家屬絕對不要流於形式上的說理,或是建議、分析,我們要做的是關懷、傾聽與陪伴,他把佛法的利益如何用來陪伴生死大事,說得溫暖而通透,發人深思。
  ★ 果東法師受用最深的「轉念」,即「正面解讀,逆向思考」!在書中為我們清楚解說箇中含意與如何運用於生活中,可作為我們一生前行的重要指引。此外,他對聖嚴法師提出的「心靈環保」,如何用於個人乃至於群體的和諧,都給了清晰的整理與說明。
  ★   《抱願,不抱怨》封面主視覺為法鼓山祈願觀音殿的三門,上面是晴空白雲,門外是青山一脈、有情人間;封面採特色銀來印刷,並加上霧光,呈現明亮、通透、沉穩的「霧銀」視覺感受!內頁編排許多法鼓山重要歷史與情境照片,讓文圖對話,使讀者如同經歷一次法鼓山實境與心境的愉悅旅程。
  ★本書另收錄施振榮、林懷民、果東法師跨界對談〈擁抱幸福的新思維〉,
  教你我體驗當下幸福。
  「有人問我:『擔任方丈,如何面對各種挑戰?』我說,我從不用「挑戰」的角度來看待事情,只是想著如何學習與奉獻,事情來了就面對。」
--果東法師
  「轉念,就能帶來正面的能量。難過的時候,告訴自己『難,過!』跨過難關,超越困境。難行的事情,勉勵自己:『難,行!』山不轉路轉,路不轉人轉,人不轉心轉。心念轉個彎,前景無限寬。」
--果東法師
作者簡介
果東法師
  1955年出生於臺灣基隆,1993年於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座下出家,曾任聖嚴法師侍者、助念團及護法總會輔導師、關懷院監院、僧團男眾副都監,也是聖嚴法師於2005年傳法的法子之一。2006年9月起接任法鼓山第二任方丈,2007年擔任法鼓山僧伽大學院長,2009、2012年續任第三、四任方丈。
  果東法師性情開朗,言語幽默,每以精闢金句提點大眾,從煩惱念轉清淨心,唯在一念之間。透過各種場合,進一步闡發聖嚴法師所教導的「心靈環保,即正面解讀,逆向思考」真諦。果東法師常與大眾共勉,一切人事物因緣,均是修福修慧的助道資糧。覺察自己的煩惱,要從觀念來疏導,輔以方法來消解;見他人起煩惱,需以同理心包容,生起善念為對方祝福。
  自接任方丈以來,果東法師依循聖嚴法師的教導,時刻以奉獻自己、成就大眾、建設自心與人間淨土為期許,和合四眾,尊重專業,群策群力。而弘法行履,遍及海內外,除法鼓山體系內關懷,亦經常受邀為政府、校園及民間機構舉行專題講座,分享法鼓山「心靈環保」理念,推動聖嚴法師提倡的「心五四」、「心六倫」運動,將法鼓山「大學院、大普化、大關懷」三大教育的整體關懷,落實於每一個當下。
  果東法師矢志秉承師囑,帶領法鼓山僧俗四眾推動佛法的普及化、年輕化及國際化,期以同心同願,凝聚共識,將法鼓山「提昇人的品質,建設人間淨土」的理念,在人間遍廣深行。
目錄

【推薦序】合掌恭敬 蔣勳
【自序】
【輯一】和合歡喜心 一、調心轉念
◎盡心盡力,隨緣努力
◎前一念妄念,下一念正念
◎縮短煩惱的時間
◎眼見不一定為真
◎理直氣要和
◎簡單最好
◎吃虧原來是捨得
◎莫讓順境成為絆腳石
◎一邊學習,一邊奉獻
◎精進是細水長流
◎三業殊勝,人定「勝」天
◎抱願,不抱怨
二、當我們面對生死  
◎師父為我們上的一堂生命課
◎珍惜生命,多想兩分鐘
◎莊嚴佛事,自在告別
【輯二】師父和我們◎初發心中看見佛陀
◎隨機善巧的教化
◎無盡身教,自在說法
◎師恩如炬,燈燈相續
◎師父悲願,法鼓精神
◎一心清淨,國土莊嚴
◎一起耕耘大福田
◎一生只做一件事
◎源源活水心願來
◎法鼓山存在的意義與價值
【輯三】關懷在人間◎悲智雙運,心靈環保
◎倫理:生命心價值
◎從心笑出來
◎恰到好處的分享
◎六度行願菩薩心
◎禪心對萬變,安和豐富年
◎知福是最大的幸福
◎心靈環保,法鼓之願
◎活在當下,踏實向前
◎感恩心接受,智慧心處理
◎奉獻利他,始終如一
◎一口呼吸便是無限生機
◎心靈環保,身心自在
【附錄】擁抱幸福的新思維
推薦序
合掌恭敬◎蔣勳
  聖嚴法師未圓寂前,去法鼓山,都會見到果東師父。他總是忙著很多事務性的工作,安排茶水,接待賓客,很少有機會聽到他談佛法義理。
  尤其是在舊曆除夕夜晚,法鼓山有跨年祈願敲鐘儀式。上山信眾,成千上萬,貴賓的車輛也特別多。法鼓山這一晚,僧團的忙碌可以想見,光是安排車輛停放就煞費苦心。
  絡繹不絕的信眾,多不撐傘,安靜而有秩序,在微雨寒冷的夜晚,朝山上行,是特別讓我記憶深刻的畫面。
  聖嚴法師在儀式中接待招呼貴賓,果東師父一樣忙碌於倒茶添水,總是在人眾後面忙於各種事,仍然很少講話,因此我與師父的緣分似乎止於寒暄打招呼,也許就是很簡短的一句:「喝茶。」
  禪宗寺廟山門入口有知客寮,是接待賓客信眾的地方,常懸有一匾,匾上三個大字:「喫茶去」。
  禪宗公案總以生活為主,弟子問「佛法大意」,師父常常回答「喫茶去」。弟子追問:「何謂佛法大意?」師父也還是問:「吃飯了嗎?」弟子說:「吃了。」師父就說:「去洗碗吧。」
  我大學時喜愛「六祖壇經」,六祖慧能一偈,大家都熟:「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臺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。」年輕熱愛文藝,覺得六祖聰慧靈透。
  匆匆四十年,看過許多南宗繪畫裡六祖圖像,都是在地上劈柴,也才恍然,一字不識的六祖,是廚房火頭師父出身,寺廟僧眾近萬人,劈柴、洗米、煮飯、掃地,六祖的「佛法大意」大概也是從生活中如此踏實平凡事做起吧。
  在日本高野山大寺廟中看到香積廚灶,要供養上千僧眾,大鐵鍋口比大圓桌還大,炒菜師父用麻繩吊起,在半空中用大鐵鏟炒菜。知道當年六祖修行,是從這樣的工夫練起。
  民間喜愛的寒山、拾得二師父,畫裡也總是手持掃帚掃地,做好腳跟下大事,沒有大話。
  知識的迷戀,文學藝術的迷戀,可能忽略生活周邊的大小事,是我修行得不夠徹底吧。
  因此對六祖的劈柴洗米,沒有多言大話,知道要合掌恭敬。
  一直記得果東師父簡短的「喝茶」,也要合掌恭敬。
二○一二年八月二十二日於溫哥華
自序
  人生每個階段都是契機。三十八歲那年,我在聖嚴師父座下出家,對我而言,一切因緣和合,非常感恩。從早期農禪寺到日後法鼓山園區的建設,師父一向教導我們「終身學習,終身奉獻。」而師父念茲在茲:「佛法這麼好,知道的人卻那麼少。」所生起實踐與分享的那種心切,也在我心中逐日加深。
  出家以前,我的個性,隱隱然對於「和合」有種深切盼望,尤其對於人與人相處,總希望一切和合。遇到不順心的事,我不會與人衝突,只是心裡會嘀咕:「怎麼會這樣?」若見他人相處不和諧,起了爭執,也會罣礙。現在回想起來,那種罣礙,是種不忍,總盼望能有因緣化解,或自己有能力協助排解。
  跟隨師父學佛以後才明白,起了煩惱罣礙,除了因智慧不夠,也由於慈悲不足。因為讓自己起煩惱,就是沒有智慧,讓他人起煩惱,則是不慈悲。師父也說,銷解煩惱,最好的方法就是奉獻利他,如果遇到不會或是不懂的,就去學習請益。因此,出家至今近二十年,我在法鼓山教團的成長,大抵做的就是這兩件事:學習與奉獻。
  我是個很平凡的出家人,從住進僧團以後,都是過著入眾、隨眾、依眾、靠眾的出家團體生活。二○○六年九月,接位法鼓山第二任方丈,對我來講是個意外。在聖嚴師父於僧團大會宣布方丈人選的當下,我的第一個反應,是在心中默念觀世音菩薩。接著第二個念頭,馬上回到師父的教導:師父一向勉勵出家弟子,對於任何執事,均應心懷感恩。「感恩師父與僧團給我機會,讓我學習與奉獻。」抱持這一心念,從接位方丈至今,不曾改變。
  有人問我:「擔任方丈,如何面對各種挑戰?」我說,我從不用「挑戰」的角度來看待事情,只是想著如何學習與奉獻,事情來了就面對,珍惜每個讓我修福修慧的因緣。對我來講,遇到問題,不是挑戰,而是修福修慧的歷程。
  也有人問我:「接位方丈,應該負擔很重,壓力很大吧?」我也不認為這是負擔,而是一種承擔。師父及僧團所賦予的執事,我所要做的,就是盡心盡力扮演好這個角色,凡事感恩。我有個心得,只要感恩,就能升起正面的能量。現在,我也常用這句話與大眾共勉。
  只要承擔,便能夠承續師父的悲願。悲願即菩提心。記得在第二任方丈接位大典中,師父曾特別勉勵:所謂「接位」,最重要的是擔負起傳持佛法的使命和利益眾生的菩提心。不忍眾生苦,所以發起菩提心,透過種種方便之法,接引眾生脫離煩惱的苦厄;更因人間世世代代都需要佛法,所以如何續佛慧命、承先啟後,也是菩薩行者的本分事。感恩師父的教導,以及僧團與護法信眾的護持,使我扮演方丈這一角色,始終有清楚依循的方向,我也相信,全體法鼓山僧俗四眾和我一樣,都走在這條菩提心的大道上。
  佛法講因緣,以因緣無常而隨順因緣,也由於因緣無常,凡事均有努力與成長的空間,更應促成因緣、創造因緣。這是我的第一本書,很感恩「有鹿文化」許悔之總經理對我的青睞。出書是我從不曾想過的事,我自知自己能力有限,分享佛法也都是從關懷的角度與大眾共勉,一起精進共修。然而悔之菩薩說,他從幾次接觸,觀察到我有一些特質,像是「無我」、「和合」、「歡喜」,希望能有因緣替我出書。對於他的讚美,我實在愧不敢當,只能說我正在學習,而法鼓文化認為是很好的契機,應當成就。為了感恩,也是同結善緣,所以有了這本書的出版。
  本書內容,有我過去幾年在公開場合的數次演講,也有我與法鼓山僧俗四眾的共同勉勵,還有一部分,是對於調心轉念及生死關懷的談話。這些內容,都是聖嚴師父提倡的「心靈環保」。心靈環保的關懷,是從個人的人品提昇做起,進而推及禮儀環保、生活環保和自然環保,便是將人的一生,所接觸的各種關係及環境,涵蓋其中。
  我個人受用最深的是轉念,即「正面解讀,逆向思考」。如果待人處世之間,都能採取正向、積極的角度,從心出發、盡責盡分、奉獻利他,個人的煩惱即會減少,面對他人及環境的應對,就能增加一分和諧。從心出發,對自己盡責,所以不抱怨;從心出發,為他人奉獻,所以經常抱願。
  從學佛前「和合」的一念心,乃至過去近二十年師父教法的熏習,我如果有個「主張」,那便是重視和合的整體觀。團體之間要有整體觀,家人之間應有整體觀,職場也需要整體觀。師父曾說,不論是否有宗教信仰,只要有整體觀,人與人之間就不會疏離、冷漠,也不至於自私自利,因為個人總是在團體之中,若能多為他人設想、多為團體奉獻,當團體愈來愈好,我們自己的收穫,也是愈來愈多的。
  美學大師蔣勳先生遠從溫哥華捎來推薦序文,分享過去數年,出席法鼓山園區除夕祈願扣鐘的身心體驗,讀來極為溫馨,至忱感謝。感恩眾善緣和合,今生能夠學佛是最大的幸福,感恩師父、僧團、護法居士及諸善知識大德的愛護提攜,也感恩協助成就此書的「有鹿文化」編輯群及「法鼓文化」編輯同仁。惟願我的一點學佛心得,能收讀者的共鳴,讓自己與他人,都能夠平安、健康、快樂、幸福。
內文1前一念妄念,下一念正念

經上說:「心本無生,因境而有。」心,本來是純淨、光明的,然而一遇到境界,有的人產生煩惱心、分別心,也有的人升起慈悲心、智慧心。你是哪一種心?

我們所面對的境界,原來無分好壞,只因個人喜好、分別、比較而產生判斷,對順心如意的境界感到喜歡、執著,對於不如預期的事情,生起厭惡、逃避之心,這都是人的習性。當我們覺察自己的情緒,常隨外境生起憂悲苦惱,我相信很多人是希望改變的。

日常生活中,碰到各種情境,發現自己的身心處於緊張的狀態,可運用以下幾個方法,來幫助我們調心。

首先要建立緣起的觀念知見。知道一切現象是無常、無我、空的,好的念頭是暫時的,壞的念頭也是暫時的;好的事情會過去,不好的事情也一樣會過去。遇到境界,好的不貪著,壞的不討厭,只是體驗,而不參雜情緒,就是在調心。

其次,可運用禪修的方法,也就是聖嚴師父經常開示大眾放鬆身心的方法。閉上雙眼,眼球放鬆、頭腦放鬆,而把注意力有意無意地放在呼吸上。先作幾次深呼吸,體驗呼吸的一出一入。剛開始,呼吸可能是急的、緊張的,經過幾次練習之後,氣息會愈來愈深、愈來愈長。一邊體驗呼吸,一邊享受生命,呼吸是生命中最珍貴的部分,慢慢體驗,身體也會漸漸放鬆。體驗呼吸的過程,就能幫助我們調適身心。日常生活中,一旦察覺到身心處於緊繃狀態,可從體驗呼吸來練習放鬆身心。

另一種方法,是從信仰來尋求安定的力量,或是持咒、誦經,或是禱告都可以,就看平時熟習的方法。如果已經學佛,可以持念佛菩薩聖號,例如:觀世音菩薩、阿彌陀佛、藥師佛、地藏菩薩,或是釋迦牟尼佛等聖號,讓自己的心與聲聲佛號融合一起,持念一段時間以後,就能夠幫助我們的心安定下來。

從究竟法來講,這些幫助我們轉移煩惱的方法也是妄念,僅是權宜的方便法,但至少可讓我們的心,當下不與比較、計較、執著等煩惱心相應,而與無染的清淨心相應,如此「以妄治妄」,也是調心的過程。

練習的時候,可能剛開始的專注力比較薄弱,信心也不足,會覺得方法用不上,此時不必氣餒,而要勉勵自己回到方法。前一念妄念,下一念正念;前一念煩惱念,下一念清淨念。一回生,兩回熟,工夫就會愈來愈純熟。好習慣是慢慢養成的。

簡單最好

我經常要到國內外關懷,有時剛從海外回來,就要面對會議、活動、會客等一連串行程,就有人說:「方丈和尚行程這麼忙,還要面面俱到,真不簡單!」我說:「我也不『複雜』啊。」

提到複雜,一般人多半想到的是人際關係的複雜、事項的複雜,事實上,這些都與心念的雜染有關。

我們經常體驗到苦的滋味,生氣、煩惱、憂愁,都是苦,其實這些現象,包括情緒反應、心理波動等等內心感受,都是各種因緣和合而生。心念是生、住、異、滅的無常現象,不斷流逝,也不曾停留,然而我們卻執著不放,鑽牛角尖、胡思亂想,而且還一股勁兒往負面去想,一邊提不起,一邊放不下,這就是複雜。

換個角度想,如果心念能夠清淨不雜染,便是一種簡單;心清淨,生活單純,人際關係也就不複雜。

對於簡單生活,我自己有個體會,往返國內外各地,經常需面臨時差問題,但我很慶幸,自己身體還算健康,雖然體重不輕,還好身體負擔不重,因此就目前來講,時差在我身上並不明顯。最主要是我一向不在意時差,該做什麼就做什麼,有空檔就休息,如此也就克服了時差。

這就正如聖嚴師父教導我們,有事情,一樣一樣處理,事情多的時候,要趕不要急,要忙不要亂。身在哪裡,心在哪裡,身心是輕鬆愉快的。也可以說,簡單,就是禪的精神。

禪不離日常生活,行住坐臥皆是禪。例如,開車的時候,遇到交通尖峰期,塞車了,很可能心裡跟著急。但是,急也不是辦法,對事情也沒有幫助,倒不如趁此觀照自己的身心,是否能夠安住當下。

我也聽說,有的人一邊開車,一邊誦經,當成是修行。我的建議是,開車時應避免誦經,如果是在車上播放聖號,倒不失為一種幫助攝心的方法。

《金剛經》講: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」這是「簡單」生活的至高境界。簡單,也許真的不簡單,卻可從不複雜邁向清淨的簡單。


抱願,不抱怨(限量親筆簽名版)※點我購買※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